海门市汲取优秀传统文化 融入党风廉政教育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6-02 阅读:0

汲取优秀传统文化  融入党风廉政教育

——海门开展传统文化融会廉政教育实践

文:海纪宣

近年来,海门市借鉴优秀的传统文化、地方文化特色和历史典故,融入到党风廉政教育中,努力打造海门传统文化廉政教育特色,增强廉政教育的感染力、影响力、渗透力。

一、融入传统戏曲元素,打造海门廉政戏曲

一是结合京剧艺术,创作廉政京剧作品。近年来,海门市在“廉政文化进农村”活动中,以优秀的廉政文化基地为阵地,以丰富的群众廉政文化活动为载体,依托乡镇特色文化资源,倾力打造“一镇一品,一乡一韵”廉政文化工程,其中,余东镇的廉政京剧就是其中一个代表,京剧是中国的传统戏曲,一直以来也是余东的文化特色,每年,余东都要利用“5.10”思廉日等活动为载体,组织开展廉政京剧创作和展演。今年510日,余东镇组织镇村干部开展以文化为载体的倡廉活动,为契合廉政月的主题,积极发动余东京剧联谊会的成员们,按照样板戏和传统戏的曲谱填写唱词,创作了《百姓最敬廉政人》、《吃喝咏叹调》等一批现代廉政京剧节目,用这些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形式,提醒广大党员要时刻谨记廉政思想。廉政教育和当地文化特色融合起来的形式比较新颖,当地镇村干部也更容易接受。

二是结合海门山歌,创作廉政地方小戏。海门山歌剧是流行于海门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于海门山歌,1955年发展成舞台剧。海门山歌剧曲调优美朴实,清新流畅,乡土气息浓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2008614日,海门山歌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海门市依托“海门山歌”这一具有特色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开展廉政山歌剧的征集创作。近三年来,共收到反映廉政、爱国、为民、公开、公正、诚实、守信等题材的山歌剧创作剧本200余部。每年组织专家评审,挑选出优秀剧本5-8部,邀请山歌剧团专业演员进行编排,结合文艺下乡每年在各镇、街道的农村、社区进行巡回演出40余场次。其中山歌小剧《星光背后》被邀请参加江苏省纪委“庆祝建党90周年”文艺汇演;山歌舞台剧《书记大哥》在南通更俗剧院隆重上演;山歌小戏《暗访》获南通廉政小戏小品比赛二等奖。

三是结合民间票友,创作廉政地方戏曲。组织本地的老年舞蹈队、文艺队和戏曲爱好者自编自演,把黄梅戏、锡剧、红歌等老百姓熟悉爱听的曲调,灵活地穿插在舞蹈、表演唱、快板等节目中,利用这一具有群众基础的文化资源,结合实际,紧扣时代主旋律和反腐倡廉主题,创作了快板《清风颂》,黄梅戏《清正廉洁留芳名》等诗歌、快板和歌舞类文艺节目,讴歌“为民、务实、清廉”先进典型,内容形式为群众喜闻乐见,易于传唱。组织廉戏巡回演出,将廉戏送到了各村、部队和企业,走到哪里都深受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欢迎。

二、融入传统书法艺术,打造廉政书法绘画

一是重视艺术影响,举办将军廉政书画展出。去年“5.10”思廉日期间,“清风海门——百名将军海门廉政书画作品展”在海门各乡镇进行巡回展出,书画展以“传播廉政文化,弘扬清风正气”为主题,作品始终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也有多幅体现海门廉政文化建设。该书画展共组织征集到108位将军百余幅书画作品来海展出,并由海门市永久收藏,参展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廉政文化和书画艺术的高度结合,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其中不少作品不仅体现了海门廉政文化建设,也展现了江海大地人文风貌。

二是重视乡土文化,开展农民廉政书画创作。四甲镇的货隆农民书画源远流长,灿若明珠,是蜚声海内外的书画之乡。在加强廉政文化宣传过程中,四甲镇充分发挥农民书画家较多的特色,邀请农民书画家创作廉政书画,创办了“货隆廉政书画”基地,组织全体党政干部观看作品,对党员干部进行勤政、清廉教育,运用书画艺术形式开展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党风廉政宣传教育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开办了“清风廉影”书画网上展厅,展出的作品既有来自党镇机关的人员,也有来自乡村的老百姓,还有来自中小学的学生,对弘扬正气、鞭挞腐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是重视全民影响,开展廉政书画作品征集。为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进一步营造崇廉尚洁氛围,普及崇廉尚洁价值理念,实现廉政文化建设从“官方”向“民间”转移、从“文件”向“文化”转变、从“领导干部”向“平民百姓”辐射,海门市创造性地提出了全民化的廉政文艺作品创作思路,采取“发动+邀约”的形式,让本土廉政文化遍地开花。海门市纪委每年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包括书法、绘画在内的廉政文学艺术作品征集活动,并将评出的优秀作品进行巡回展览。运用书法和绘画这些文艺作品的表现形式,提升反腐倡廉教育的鲜活性、感染力,引导广大公职人员强化廉政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道德法纪防线,在全社会形成倡导崇廉践廉的良好社会风尚。

三、融入历史名人资源,打造历代廉洁故事

一是收集整理海门历代清官廉吏故事。在海门廉政教育基地——海门滨河廉政文化广场廉政文化墙上,通过连环画式故事介绍详细描绘了海门古代11个清官的故事,用海门清官廉吏故事介绍带有海门特色的中国古代优秀的廉政主题文化内容。主要有宋代沈起任海门知县期间,修筑海堤,兴修农田水利,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故事;王安石为海门县令期间,组织民工修堤堰,改善农田水利以及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故事;元绛任海门知县期间,为民请命,请朝廷放宽规定的存盐数,给百姓留下一条生存营生之道的故事;明朝韩明任海门知县时,年少而才气老成,廉明有为的故事;明朝海门知县裴绍宗爱民如子、兴办公益事业以及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故事;明代海门知县赵邦秩体恤民情以及改变陋习、以德治县的故事。  

二是拍摄清末状元张謇《家诫》。张謇是出生于海门常乐镇的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1921年,69岁的张謇辑取了刘向、诸葛亮等7位古人的教子格言作为张氏《家诫》。张謇的家诫诚如宅后濠河,源远流长,滔滔不绝;又如堂前紫藤,根深叶茂,生生不息;这份家诫在生养他的常乐福地更是传承流芳,绵延年年。张謇的《家诫》给张绪武等孙辈和张慎欣等曾孙辈产生的影响都是长久而深刻的,为了延续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家国”文化,涵养新时代的良好家风,2015728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和客户端在首页头条和幻灯位置重磅聚焦南通先贤张謇先生,作为“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专题报道的江苏开篇之作,以“《家诫》传世、警言流芳”为主线,专题聚焦张謇先生为育子成才而亲笔手书《家诫》的故事。

三是开展张謇廉政思想研究。借助创建张謇纪念馆,以历史名人事迹传播勤廉理念。张謇的廉政思想中,“诚实守信、廉洁奉公,是张謇一贯提倡的,也是他立品、为官、做人的准则。张謇做官、做事、做人讲究实在,不搞形式,不做官样文章,做不到的事坚决不说,说了的就必须做到。他担任政府要职、办企业、办教育、办社会公益事业等,处处体现诚信为本。同时,张謇在选人用人上也将“诚”作为衡量一个人最重要的标准。廉洁奉公是张謇所推崇的,同时亦是他的为官之道。他认为,人要能“尚气节、讲经济”,“人可以穷,可以死,不可无良;国可以弱,可以小,不可无信。张謇的这些思想是我们当今廉政文化建设和反腐倡廉的重要的宝贵经验。所以,我们依托张謇纪念馆和张謇研究会,开展张謇廉政思想研究,挖掘张謇思想中的廉政内涵,用研究成果来积极引导教育当世的党员领导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