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道光二帝师
来源:中共南通市纪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0-08-31 阅读:0

清朝十二帝,道光皇帝以清廉节俭著称。道光崇俭令我想起了如皋帝师戴联奎和沈岐。戴联奎(1751-1822) ,字紫垣;沈岐(1773-1862),字鸣周。两人不仅是同乡帝师,而且均为进士出身,洊入翰林,司职各部,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相当于中纪委书记兼高检总检察长),逝后加封“光禄大夫”。近日,笔者细阅了戴氏后人收藏的道光《东皋戴氏宗谱》、鸿业手录的《大司马戴紫垣府君行略》和自存的民国《白蒲沈氏宗谱》首卷等书文,发现两位帝师,清廉节俭,值得一书。

穿衣琐事现美德。据鸿业录文,乾隆三十九年,戴联奎脱颖而出,中顺天府解元。次年考取进士。时任皖江太守的父亲虽然平日崇尚节俭,禁止家人身穿绮衣(华丽衣装),但是面对儿子“双喜临门”,他也“开恩”,对戴联奎说:“你现在可以穿绮衣了。” 戴联奎回道:“这件衣服是我考取秀才时穿的,不可以抛弃”。贵为进士,他依然身穿那件“缊袍敝衣”。沈岐穿衣也从简。沈父自称“一介寒素”,可见沈家不富,自幼也需节衣缩食。即使身居高位,沈岐依旧喜着简衣。民国初年的《国语》课本有《沈岐大人让路》。沈岐回乡省亲。一日他去镇上逛逛,穿着简朴,青衣小帽。一位路过的农民根本没有意识到高官近身,不小心将粪水溅到他身上。侍卫怒喝农民,沈大人立刻制止侍卫,并笑言:“不妨事,你挑重担,我是轻身,理应让路才是。没有大粪臭,何来稻菽香?”试想如果沈岐一身锦衣,他也无需让路了。道光时期,国风尚俭,最明显的是君臣爱穿补丁衣服,这也许与戴沈的着衣习惯是有关的。

清廉刚正斗权相。清而后廉,廉而后刚,刚而后正,不畏权贵,一心为国。缘于清廉,戴联奎与沈岐两位帝师都曾力斗贪官权臣。《清史稿》《光禄大夫、兵部尚书戴公墓志铭》和《二十五世紫垣公传》均有记载,戴联奎不与巨贪和珅同流合污。戴联奎清节自厉,但在翰林久久得不到升迁。汉人掌院学士嵇璜看中戴氏德才,保荐他为御史,但是满人掌院学士和珅说:“我不认识此人,怎么评论他是否有才?”和珅真不认识戴联奎吗?其实不然,和珅出任掌院学士一职,下属百官全部行下跪礼,唯有戴联奎作揖。嵇璜用才心切,劝戴联奎去拜见和珅。戴联奎假装答应,但就是不去。不为升官求和珅,不想后来和珅找上了门。和珅邀请邵二云、戴联奎师徒二人为其子丰绅殷德(驸马)上课。邵氏称病推辞。戴联奎说:“老师的行为,弟子随从。”和珅知道邵二云、戴联奎的态度,心中暗急。他亲自召见戴联奎,礼貌有加,好言相劝,名利相诱,但是戴联奎刚毅不屈,令和珅无可奈何。

清朝名贪有“上和下穆”之说。“上和”是指和珅。“下穆”是指穆彰阿,曾任军机大臣、翰林院掌院学士、文华殿大学士等职。他对上奉承迎合,固宠权位,对下结党营私,贪赃枉法。自嘉庆以来,他还借助考试机会,私招门生,一时号称“穆党”。《白蒲沈氏宗谱》中《九世文清公传》有记,沈岐典试(出任主考官)湖北。穆彰阿儿子的考卷上有“误字”,其余考官都故意“视而不见”,唯有沈岐坚持刚正不阿,抽出考卷,重新查阅,令真相大白于天下。于是他遭到“穆党”的嫉恨,十年未有升迁。

美德清廉家风传。戴沈为官,两袖清风,一心为国,不是偶然,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受通如地区传统家风的影响。东皋戴氏家训中有《俭忍训》:“所谓俭,寡嗜鲜欲,以俭其志,去奢行素……俭以兴廉。” 如此家风,戴联奎有言:“习惯于华膴(丰衣美食、富足华贵的生活),家人将跟随,变成一家人习惯于华膴,渐渐改变人的初心去追从华膴。我不知道华膴的快乐,也不知道淡薄的辛苦。家用节约,公款开销也能自足,以至于不改变我的志向。”沈家家风追求“忠厚”二字,厚德载物必有报。沈岐在《白蒲沈氏家谱序》追忆“幼时学习之余,父亲常常勉励他们立品自爱。他也谨记教诲,即使少年得志,考取功名,也不自我膨胀,远离浮华习气。” (白健  吴宝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