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尽瘁勤政为民
——他把自己看成人民的“总服务员”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6-22 阅读:0

今天我分享的党史故事是周恩来总理鞠躬尽瘁,勤政为民的故事。 

(一)

1966年5月,周恩来总理第三次到大庆视察。5月3日,他到各处视察工作,忙了一整天。夜幕降临,在大庆简朴的会议室里,周总理又听取了有关同志的汇报,对大庆职工队伍的革命化,对油田建设,作了很多指示。听汇报结束,已经是凌晨一点半了。周总理毫无倦意,又精神抖擞地来到大庆展览馆,观看了油田模型和技术革新展品。当回到办公室,已经是凌晨两点十分了。大家看到总理劳累了一天,都劝他休息。周总理说:我都快七十岁了,多给我点时间,多为人民干些工作不好吗?

这一夜,办公室的灯光一直亮到三点多。而五点多钟的时候,当警卫员走进总理办公室,发现床铺上被子已经叠好,在晨曦中,周总理又开始了新的一天的工作。

周总理一天的工作时间总超过12小时,有时在16小时以上,一生如此。他常对身边人说,人的一生是短暂,如果一个人能活七十岁,也不过两万多天。再不抓紧时间,为人民工作的机会就更少了,我们要和时间赛跑…… 

(二)

长期异常繁重的工作,使周总理患上了严重的心脏病,继而又受到癌症的侵袭,但他的工作量却丝毫没有减轻。

他1974年3月26日的工作台历是这样记载的:下午三时,起床;下午四时,与尼雷尔会谈(五楼);晚七时,陪餐;晚十时,政治局会议;晨二时半,约民航同志开会;晨七时,在七号楼办公;中午十二时,去东郊迎接西哈努克亲王和王后;下午二时,休息。这一天,已经76岁高龄且重病在身的周恩来整整连续工作了23个小时。

1974年6月1日,周总理因病情严重而住院治疗。他在医院动过6次大手术、8次小手术,平均每40天就要动一次手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忍受着精神上和肉体上的巨大痛苦,找同志谈话,接见外宾,处理日常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仍抱病操劳国事,他说:“古人说,人活七十古来稀,我已是七十七岁多的人了,也算得上是高寿了。可是这二十几年时间,总应该把国家建设得好点,人们的生活多改善一些,去马克思那里报到,才感到安心。”

(三)

以上是我分享的党史故事,下面我来谈一谈我的感悟:

“多为人民干些工作”,是周恩来同志夙夜在公的心愿。他始终把自己当做人民的“总服务员”,躬身自践、身体力行,时刻牵挂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毕生履行“为人民服务而死”的诺言。他的一生也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像头牛一样,诚诚恳恳、老老实实地为人民服务”。他始终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只要是关系群众安危冷暖之事,他总是时刻牵挂在心,做到关怀备至、体贴入微。周恩来这个名字,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生动象征。他晚年胸前一直佩戴着一枚“为人民服务”的徽章,这是他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对自己人生追求和奋斗目标的最直接表示。

如今,进入了新时代,我们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仍然要继承和发扬周恩来同志“鞠躬尽瘁,勤政为民”的优良作风,继续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艰苦奋斗,开拓创新,认真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是心系人民,站稳人民立场。我们巡察干部,肩负打通全面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职责,就应该始终牢记习总书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政治嘱托,像周恩来同志那样,时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始终把群众路线贯穿到巡察工作全过程,把人民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问题作为主攻方向,推动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主动深入基层,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多做一些雪中送炭的实事,多办一些纾难解困的好事,多解决一些老百姓关心关注的急事难事,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用真心真情真意赢得人民群众对巡察干部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二是主动作为,扛起担当之责。周恩来同志一生勇挑重担,为党和人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年轻干部,要把高标准履职尽责作为基本要求,敢于担当。工作面前,不怕苦不怕累;困难面前,不推不拖。对待工作,要树立非做不可的使命感,做不好不行的责任感,始终保持最旺盛的工作热情和最忘我的工作态度,在矛盾和问题面前敢于担当,做到事不避难、冲锋在前。我刚进入工作岗位就在乡镇的党政办工作,办公室是一个平凡而忙碌的岗位,在这个岗位上,没有激情迸发的时刻,也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更多的是日复一日的琐碎工作,上传下达、会务筹备、文件传阅、起草报告等等,每件事情都简单而机械、平凡而单调。但是通过两年的工作,也使我明白,担当作为其实很简单,只要尽心尽力,把每一项简单工作做好,把复杂的工作做细,这不仅仅是一个目标,而是一种工作态度,不论事情大小、工作轻重,都要用自己的全部精力,做到尽善尽美,善始善终,就是最好的担当表现。(南通市委第四巡察组挂职干部、如东县曹埠镇党政办科员 蒋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