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纪检监察学会通讯网络版2024年第2期(总第182期)
来源:中共南通市纪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4-03-01 阅读:0

最后一公里 乡村振兴路

海门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监委主任 黄燕姿

进一步了解我区对村(社区)巡察工作开展情况,我们重点围绕对村巡察“方法路径、组织方式、监督重点、力量配备、与其他基层监督贯通协调、群众参与有效路径、整改机制”等7个方面开展调研。有关情况如下:

一、村(社区)基本状况

海门区辖区总面积1149平方公里,人口约100万人,现有11个镇(街道),下辖293个村(社区)。各个村(社区)均建党支部、党群服务中心,配备专兼职网格员。

二、“镇村一体化”巡察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届党委探索实施“镇村一体化”巡察,按照每年开展2轮常规巡察,变直接巡为系统巡,变单独巡为联动巡,变批量巡为渐次巡,有效破解对村巡察拼速度、赶进度,巡不深、察不透的难题。主要做法体现在“七好七通”。

(一)底数掌握好,让村情汇通

对村巡察点多面广量大,海门区建立涉村信息动态收集研判机制,让信息“开口说话”使问题“浮出水面”

一是全方位获取信息。全面梳理涉农重点领域,加强与相关单位协作,打好信息抓取“组合拳”。联通职能部门,广泛搜集各职能部门涉农信息、涉农数据,汇总形成涵盖各个方面村情数据,为发现问题提供数据支撑。

二是分情况建好底册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系统地比对、统计筛查,形成基本情况、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基层党建等情况底册,总结报告等条线材料形成X本资料底册,建成“4+X”数据册。通过查阅“4+X”的底册,对整体村情形成直观印象,又对突出问题作出基本判断,快速掌握被巡察党组织的“活情况”。

三是划标准区分类型根据“4+X”工作底册,划分标准、区分类型,提高对村巡察针对性。对各个村,重点考量经济发展、基层治理两个方面情况,划分为4种类型,再根据经济发展划分为经济活跃村、发展滞后村,根据信访数量较大、历史问题较多、党组织作用发挥不充分的划分为矛盾复杂村和相对稳定村,找准巡察切入点。对所属类型相同的村,按照把握共性,突出个性的原则,再次细分标准,防止平均用力。

(二)一体推进好,让打法联通

打破常规套路、优化既有模式,创新实施“镇村一体化”巡察方法,形成统分结合的有力“攻势”。

一是“串联”流程减负增效。加大统筹力度,把巡察镇、村规定动作一串到底、具体流程一联到边,使巡察增效、为基层减负,实现质效统一。

二是“并联”作战深挖细查成立专项组按照职责分工,对镇、村两级开展“政治体检”,同步查阅资料、访谈座谈、实地勘察,信息互通、工作互动、成果互用。

三是“混联”印证找准问题通过力量联动、信息互通,把问题串珠成线、接线成网,快速找问题。工作组加强协作配合,乡镇层面发现的问题向村里摸排,村级层面发现的问题向镇上追溯,快速精准将问题做实。

(三)重点把握好,让监督直通

群众关注点就是巡察发力点,紧紧围绕“三个聚焦”,对照划分的村(社区)类型,分别制定个性监督清单,推动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

一是“发展账”。聚焦壮大集体经济、建设美丽乡村,带领群众致富增收等方面问题,寻找对策,帮助镇村破解瓶颈制约,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农民富足。

二是“惠民账”。各类惠民资金、惠农补贴覆盖范围广、涉及金额大、廉政风险高。重点监督政策落实、资金发放过程中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村干部暗箱操作、优亲厚友、吃拿卡要等现象。

三是“责任账”。巡察中,重点了解村级党组织履职尽责和村干部担当作为情况,特别关注“一把手”个人说了算、上会走过场,村干部对群众合理诉求推诿扯皮等问题。

(四)人员配备好,让力量

区委在常态化抽调纪检、财审、涉农部门等单位人员基础上,统筹乡镇力量,吸纳一批专业化人才,为实现对村巡察高质量全覆盖提供人力支撑。

一是“土专家”建走访调查队组建会方言俚语、知乡土人情的各乡镇村监委主任、村纪检委员、村民小组长等组成的走访调查队,提升采集问题的质量和数量。

二是“田秀才”建专业人才库从涉农部门抽调精通农村业务、熟悉农业政策的骨干力量,解读上级精神、宣传涉农政策、提供技术支持。

三是“乡创客”建专家智囊团聘请规模农业、电商网络、非遗文化等领域的创业者、经营者、传承人组建专家智囊团,分析提炼符合海门特点、贴近农村实际的意见建议,为乡村振兴提出新观点、打开新思路、提供新举措。

(五)合力凝聚好,让监督

注重发挥巡察综合监督作用,推进各类监督同向发力,形成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对村巡察监督格局。

一是贯通三类监督,促进巡中成案。深化“巡纪审”联动协作,巡察干部着力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审计人员紧盯项目建设和资金流向,区纪委监委牵头对重要问题线索组织会商,研判分析、调查处置。对巡察反馈问题,开展专项整治或专项审计,扩大监督战果、释放治理效能。

二是贯通司法监督,维护公共利益发现问题,找准巡察监督与司法监督的结合点,借助检察机关在生态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的公益诉讼职能,依靠司法机关精准打击特定领域违法行为,推动巡察发现的问题快速整改。

三是贯通民主监督,推动为民办事建立与区政协机关常态化工作联系机制,将发现的问题,及时向政协反馈,为政协机关和政协委员采集“有事好商量”协商议题提供参考,推动解决民生关切的“小问题”。

(六)群众联系好,让民意畅通

注重发挥密切联系群众桥梁纽带作用,坚持到村“十必看”、进组“十必访”、入户“五必问”,让巡察走到群众身边、赢得群众信赖。

一是把握群众心理,优化访的技巧让群众说真话,必须用群众乐于接受、便于参与的方式方法。“巡前访”破解不想说的疑惑,“信封访”消除不敢说的顾虑,“码上访”解决不便说的难题。通过微信网格群、微信公众号发布问卷二维码,让群众在简便操作中选出想要反映的问题。

是紧贴群众习惯,扩大访的覆盖充分考虑到农村风土人情、村民日常生产生活作息习惯,综合运用地方电视台、微信公众号等信息化载体等接地气方式提升参与度。

是顺应群众需求,增强访的效果对村巡察发现的问题就在群众身边,要把群众的“表情包”看作巡察的“风向标”,着力发现并推动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七)整改落实好,让梗阻疏通

科学运用边巡边改、镇村联改、评估整改等方式,推动问题在一线解决、效果在一线评判,提高对村巡察整改的实效性和时效性。

一是边巡边改一线交办。把入户走访收集发现的群众“急难愁盼”,作为边巡边改的重点内容,研判筛选群众反映强烈、可以立即整改的,向镇、村两级党组织“双交办”,以整改实效赢得群众满意。

二是镇村联改一线推进。对村巡察发现的许多问题,表象虽在村里、根子却在镇上,只有压实各方责任、打通整改环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镇域共性问题研究出台面上整改举措,对镇村无法整改、涉及多部门联动解决的问题,由职能部门牵头推进。

三是全面整改一线评判。坚持“整改好不好,群众说了算”,注重凝聚民智民力,下沉至村召开巡察整改评议会,请群众对整改质效进行评价打分。

几点思考

从对村(社区)巡察的探索和实践看,“镇村一体化”巡察路径清晰、方法可行、成效显著。通过调研,我们对“镇村一体化”巡察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和认识。

把握政治性,在监督的精准化上下功夫开展对村(社区)巡察要始终坚持政治定位不动摇,从政治高度发现问题、辨析现象,善于从群众身边的“小问题”,揭示背后的“大政治”,真正把政治监督要求落细、落准、落实。

二要把握人民性,在监督的全程化上下功夫要以“人民群众关心什么就重点巡察什么”,切实维护群众在巡察“前半篇文章”中的话语权。以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落脚点,把提升群众满意度作为巡察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追求,切实保障群众对巡察“后半篇文章”的“评判权”。

三要把握系统性,在监督的一体化上下功夫要善于运用系统思维,做到巡镇和巡村一体谋划,进度和质量一体保证,发现问题和推动解决问题一体发力。

把握实效性,在监督的专业化上下功夫高质量推进对村巡察全覆盖,必须有效统筹镇村两级力量,组建专业化的巡察队伍,同时广开渠道纳贤聚才,不断充实巡察专家库和人才库,为对村巡察提供专业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