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施治 标本兼治
坚决铲除滋生腐败土壤条件的实践与策略
秦金春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新征程反腐败斗争,必须在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上持续发力、纵深推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擘画改革蓝图,强调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对着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作出重大部署。如皋市纪委监委坚持体系思维、系统观念,运用“全周期管理”方式,把不敢腐的强大震慑效能、不能腐的刚性制度约束、不想腐的思想教育优势融于一体,系统施治、标本兼治,形成办案、治理、监督、教育的完整闭环,着力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反腐败工作取得明显实效。
一、实践探索
(一)把两个责任贯穿每个环节、各个方面,交好“绝对忠诚”这张答卷。以落实“两个责任”为抓手,协助市委构建以责任制为“龙头”、责任清单为“导航”、刚性问责为“保障”的市、镇(区、街道)、村居(站所)三级责任落实体系,切实将责任传导到“神经末梢”。将政治监督融入市委重要部署和中心工作,创新构建大督查机制,以具体求深入、以精准求实效、以常态求长效,深挖主观认识问题、体制机制障碍、作风效能梗阻,每季度向市委常委会提交督查报告,通报各板块条线在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为民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相关分管市领导以及镇(区、街道)、机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在市委常委会上表态发言、进行自我检查,压紧压实主体责任,形成以上率下、层层落实的良好局面。深化运用“责任分解、责任落实、监督检查、督促整改、问责追究”闭环链条,将大督查作为全市综合考核重要组成部分,以精准督查加扣分补偿机制引导责任单位积极整改、争先进位,以精准规范问责、刚性审查调查督促党员干部拒绝“躺平”,以澄清正名、容错纠错激励党员干部敢为善为,着力营造风清气正劲足的良好政治生态。
(二)从典型案件把脉制度漏洞、思想偏差,交好“案件查办”这张答卷。牢牢把握审查调查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方向、方法路径、支撑保障,强化党风政风监督室、信访室、案件监督管理室、案件审理室4个综合业务部门统筹牵头,驱动监督、办案2个业务主轴,实施“战区”模式,“室组地”围绕主轴、服务主轴、优势互补,形成监督、办案“一盘棋”。紧盯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关键少数”,坚决查处政商勾连破坏政治生态和经济发展环境问题,严查快办工程项目、金融、国企、征地搬迁等重点领域腐败,深挖细查新型腐败和隐形腐败,有力有效遏增量、清存量。紧盯腐败变化趋势、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化个案剖析、类案分析,注重围绕制度、监督、教育等多个维度查找制度漏洞、监督缝隙、思想偏差,为推动“不能腐”“不想腐”提供精准靶向。比如,在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融资系列案件中,立案之初,审查调查部门坚持查清腐败问题与分析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同步推进,推动监督检查部门、派驻机构、巡察机构、案发单位等深入查找问题成因、薄弱环节、机制漏洞,组织开展专项整治、专项巡察,及时向宣传部门提供警示教育的“活教材”,制作《“融”辱人生》专题警示教育片、召开警示教育暨自查自纠动员大会,6人主动交代问题,彰显了“不敢腐”到“不能腐”再到“不想腐”的一体发力成效。
(三)以向内挖潜助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交好“以案促改”这张答卷。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构建纪检监察室+巡察组+派驻纪检监察协作组的工作闭环推进机制,班子成员组织专案查办、专项监督等工作时,采取工作专班模式,在分管范围内统一调度指挥,“室组地”人员力量一体统筹、一体整合、一体调配,变单线交叉作战为分块集团作战,凝聚监督办案贯通协同的强大合力。前移关口、延伸触角、织密网络,以监察员办公室为载体,建立“1+1+X”(专职监察员+村(社区)监委会人员+村(社区)监察信息员)联动机制,打通基层监督“最后一公里”。深入挖掘监督、信访、巡察发现以及部门移送等问题线索背后隐藏的违纪违法问题,推动审查调查直奔症结、直击要害,提升“不敢腐”的震慑力。做实监督执纪“后半篇文章”,以监督发现问题串联“小切口”专项治理、纪检监察建议运用、政治生态研判,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剖成因、找症结、治“病症”,督促指导有关部门检视整改监管盲区、制度漏洞,加强接地气、易执行、效果好的“小特精”制度建设,强化制度执行教育,加大对制度执行的检查力度,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制度意识和底线思维,进而化风成俗,为“不想腐”划定“红线”、厚植生态。比如,聚焦殡葬服务领域突出问题,发挥“室组地”联合监督办案优势,深化风腐同查同治。坚持问题查纠与推动整改相结合,精准制发监察建议书,督促民政部门召开廉政教育大会2次,对13名关键岗位工作人员开展廉政提醒谈话,推动殡葬服务领域制定制度6个,其中《如皋市殡葬行业单位管理办法(试行)》获评南通市以案促改“好制度”。
(四)将纪法教育融入惩治腐败、监督执纪,交好“廉洁润心”这张答卷。树立“大教育”工作理念,坚持对象全覆盖,聚焦“一把手”等关键少数,权利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等重点领域干部,关键岗位干部、年轻干部、新提拔干部等重点对象;坚持内容全方位,既上联“天线”又下接地气,用党性教育强基固本、用纪律教育警醒约束、用廉洁文化正本清源,切实堵住思想“管涌”、筑牢信仰“堤坝”;坚持效果全提升,分领域、分行业、分类别,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实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感染力。大力宣传以案促改促治促建成效,勤动“婆婆嘴”、常叨“碎碎念”,营造声势、潜移默化,推动相关部门建立健全制度、补齐监管短板、提升治理成效,完善“不能腐”的机制建设。将纪法教育、警示教育有机融入日常监督、谈心谈话、审查调查、处分执行等工作全过程,注重在监督检查中传道传情,在审查调查中释纪释法,做深做透思想政治工作,最大限度地教育、警示、感化、挽救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推动铁的纪律真正转化为党员干部、公职人员的日常习惯和自觉遵循,强化“不敢腐”的思想防线。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责任落实存在温差偏差。虽然建立了党委(党组)全面监督、纪律检查机关专责监督、党的工作部门职能监督、党的基层组织日常监督、党员民主监督“五位一体”的党内监督体系,但是体系式推进监督的方法还不够完善,路径还需进一步探索,监督主体作用发挥存在不平衡性,有的监督主体处于单兵作战状态,存在“各扫门前雪”的现象,影响了监督整体效果。党内监督与人大、民主、行政、司法、审计、财会、统计、群众、舆论等外部监督协同联动还不够顺畅,监督的信息沟通、成果运用、优势互补不足,监督成果转化为制度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
(二)“不敢腐”的强力震慑还不够有效明显。案件查办的穿透和震慑效应发挥不够明显,风腐同查同治工作机制还不够健全,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综合研判还不够到位,对新型腐败和隐形腐败的案发规律研究不够透彻。少数中介、掮客把不择手段重金“围猎”党员干部当成“潜规则”,与被腐蚀拉拢的党员干部结成利益共同体。虽然将行贿人信息录入全国行贿人信息库,但因不对外公开相关信息,行业自律、社会公众监督参与度不够,行贿人“黑名单”制度各地执行标准不一,联合惩戒、追赃挽损的联动机制还不够健全完善,违纪违法付出的代价还不匹配违法行为得逞后所得利益。
(三)“不能腐”的制度笼子还未织密扎牢。少数领域的制度规范还需进一步健全完善,对定政策、作决策、审批监管等关键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存在漏洞,给设租寻租留有一定空间。少数审查调查、监督检查部门提炼总结案件背后的共性问题和深层次问题的能力不足、深度不够。少数案发单位开展以案促改重视“当下改”、忽视“长久立”,专项整治片面追求“短平快”,治理成效不够明显。深化改革和治理腐败结合得还不够紧密,没有将预防腐败举措融入重点领域改革之中,对新兴领域的监管机制还不够健全,存在诱发新的腐败因素风险,通过以案促改促建促治形成办案、治理、监督、教育的完整闭环还有差距。
(四)“不想腐”的思想自觉还未普遍形成。办事找关系、打招呼、走后门的错误观念仍有一定市场,官僚主义、特权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极少数党员干部从“收钱办事”变“不收钱也不办事”。警示教育深度不够、针对性不强,有的单位仅限于案情通报、文件传阅、照本宣科,剖析反思浮于表面、蜻蜓点水,导致极少数党员干部多次参加警示教育、纪律教育,仍不收敛、不收手、不知止,甚至顶风违纪违法。廉洁文化作品创作效果不够突出,真正叫好又叫座的原创性、重量级精品力作较少,有而不优、多而不强、泛而不精,运用新媒体宣传的力度和频次还需加强。内外联动不够、效果不佳,大都是纪委监委宣传部门在唱独角戏,与党委宣传、网信部门的工作沟通联系还不够紧密。
三、对策建议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长期积累叠加的结果,彻底铲除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保持战略定力,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一是强化统一领导,健全责任体系。以压紧压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为抓手,推动党委(党组)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职能部门监管责任同向发力,健全各负其责、统一协调的责任格局。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反腐败工作全过程各方面,自觉在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监委双重领导下开展工作,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与时俱进完善党委(党组)反腐败协调工作机制,加大审计等移送问题线索查处力度,整合反腐败全链条力量,丰富拓展反腐败工作载体平台,推动党中央反腐败斗争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
二是强化综合发力,一体推进“三不腐”。以系统思维准确把握“三不腐”之间的内在逻辑、内在联系,不简单划分、不片面割裂,综合施策、统筹联动,做到三者同时发力、同向发力、综合发力。坚持存量增量一起查,持续盯住“七个有之”问题,严肃查处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问题,聚焦金融、国企、基建工程等重点领域深化整改整治,坚决惩治新型腐败和隐形腐败,交好移送司法机关、深化以案促改、做实以案促教“三张答卷”,让反复发作的老问题逐渐减少、新出现的问题难以蔓延。深化改革阻断腐败滋生蔓延,做实以案促改、以案促治,加强个案深度剖析、类案专题分析,深入查找案发单位政治生态、选人用人、权力配置、制度建设等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督促协同有关部门开展专项治理,促进完善公共资源配置、公共资产交易、公共产品生产等领域市场运行机制,加快推进新兴领域治理机制建设,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将经常性和集中性纪律教育有机结合,加大对年轻干部、新提任干部的纪法培训、廉政提醒力度,深入开展分行业、分领域警示教育,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打破“潜规则”、抵制陈规陋习,以优良党风政风引领带动社风民风向上向善,努力形成办案、治理、监督、教育的完整闭环。
三是强化正风肃纪,净化政治生态。纵深推进铲除“围猎”这个政治生态污染源,严肃坚决查处那些老是拉干部下水、危害一方的行贿人,健全对重点行贿人的联合惩戒机制,加大对行贿所获不正当利益的追缴和纠正力度,推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做到“亲”而有度、“清”而有为。深入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一体推进“查、改、治”,坚决惩治群众身边的“蝇贪蚁腐”,动真碰硬解决行业性、系统性突出问题,切实办成一批让群众可知可感可及的实事。把从严管理监督和鼓励担当作为相结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正确把握政策策略,准确运用“四种形态”,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持续深化容错纠错、澄清正名、回访教育等机制运用,严防任性用权,最大限度激发党员干部改革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四是强化监督体系,锤炼斗争本领。持续完善纪检监察专责监督体系,推进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统筹衔接,深化“4+2+Z”联动模式,强化“战区”协同作战,由各单元“单打独斗”变为板块“协同作战”,提升纪检监察工作综合效能。建立健全“五位一体”党内监督体系,依托反腐败协调小组等平台载体,形成以党内监督为主导、各类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的“1+9”大监督格局,构建起基于各地实践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监督体系。巩固拓展主题教育和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教育整顿成果,持续建设具有纪检监察特质内涵的机关文化,分级分类开展全员培训和实战训练,拓宽眼界格局、提升履职能力,从严防范“灯下黑”,确保任何时候都经得起磨砺、顶得住压力、打得了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