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这个‘监督站’,现在村里用工比之前透明多了,我们都挺放心的。”海安市曲塘镇创新村农四路建设工程完成后,海安市纪委监委驻该村流动的微权“监督站”工作人员向周边村民了解村里劳务用工情况,听取意见反馈。
为完善村级治理机制,打通监督执纪“最后一公里”,海安市纪委监委探索建立村级流动微权“监督站”,选优配强监察员,定期培训老党员、专职调解员等人群为“纪律明白人”,共同参与监督。通过面对面交流、查阅台账等方式收集问题,分类组织整改落实,确保政策真落地、群众得实惠。截至目前,依托“贴身式”监督优势,共走访群众238人次,发现问题线索36条,现场沟通解决事项68个,整改问题56个,立案查处25人。
此外,针对村级资金使用结报制度不完善,部分合理工作费用“无处可支”的实际情况开展调研,海安市探索出台“总额控制、包干使用”的非经营性支出管理制度,为村集体合理支出“开好前门”。规范村级财务管理,综合运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系统平台,通过用工公示、优化结报周期等方式,有效加强全过程管控,堵好虚列村级用工套取资金的后门。
“村级劳务用工切口虽小,但一旦缺少监管,就容易成为滋生基层‘微腐败’的温床。下一步,我们将着眼农村小微权力规范运行大局,强化精准监督,将‘监督网’织得更牢,做好‘乡村治理’大文章。”海安市纪委监委主要负责人表示。